首页 »

诸葛亮二则

频道: 标签: 时间:2014年09月04日 浏览:2191次 评论:0条

诸葛亮与司马懿

 

今天看了京剧失、空、斩。突然有一种感觉,空城计是诸葛亮和司马懿彼此心照不宣共同演的一出戏。

从诸葛亮这一方来说,已是物是人非。人已暮年,事业的精华、高潮已过,激情已尽。出岐山恢复汉室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只是为了实现对刘备的承诺,儒家忠君思想的体现,取刘禅而代之他连想都没想过。至于该不该出岐山,答案明显是否定的。一方面忠君的承诺,这是儒家的弱点。另一方面,当时的曹魏虽然实力也不如从前,但仍是虎狼之师。即使不出岐山,在诸葛亮死后,蜀也迟早被曹魏所灭,索性赌一把。即使是有万一的可能,出岐山成功了,诸葛亮死后刘禅能撑起统治的局面吗?这一点,诸葛亮是清楚的。

反观司马懿一方,曹魏对司马家族心存忌惮,并不信任。诸葛亮叱咤风云的时候,司马懿是坐冷板凳的。司马懿冷眼旁观,看在眼里,明在心间。他和诸葛亮一样同为人臣,况且他并没有得到主子的信任。他对诸葛亮钦佩、知己、惺惺相惜。同时他又不愿步诸葛亮愚忠的后尘。当曹魏对诸葛亮出岐山心生畏惧的时候,司马懿已看出诸葛亮已经是强弩之末,曹魏迟早灭蜀。

当司马懿赶到空城面前的时候,他犹豫了。就这样结束了吗?太突然了。这个人,自己钦佩的人,这个人人敬仰的大儒忠臣,要死在自己手里吗?自己要背负这个千古骂名吗?不行,撤!之后还不忘掩饰一下,在赵云赶回空城的时候,感叹诸葛亮用兵如神,自愧不如。这一点,诸葛亮也心知肚明。

 

 

一个臭皮匠就可顶个诸葛亮

 

“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”,不能说错,只能说不够严谨。

如果说集思广益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,用这个来比喻还比较形象。

我发现我们党的很多领导干部常引用这句话。但如果是我们党在就某些决策时,要听取专家意见,用这个比喻就不太恰当了。如果听一听一部分专家的意见,再听一听另一部分专家的反对意见是正理。不可以以这个比喻否定专家的意见。

皮匠和诸葛亮干的不是一档子事。如果做皮活,一个皮匠就比诸葛亮强了,不必要三个。而且我认为,皮匠的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,向很多国外大品牌的皮具公司的皮匠应当算高级专业人士。因此我们不能在皮匠前面加个“臭”字。皮匠和诸葛亮只是分工不同,没有高低贵贱之分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二O一三年九月八日
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