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麻子与唐铁嘴
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……
我曾在书摊上买过一本中国人姓氏起源的小册子,上面说本人梁姓的起源据说是从陕西一带发起的,不知是否经过考证。古人解释说:梁乃水刃、木。水刃,水边陡峭的山峰,木:桥也。也就是水两边陡峭山峰之间的桥梁。有外国首歌名叫:Like a bridge over trouble water。
我们老梁家好像没修过家谱,为此我曾经问过我山东老家的大伯,老梁家原来是咋回事,大伯说之前的事他也不清楚了,只知道是从沂蒙山里边走出来的,后来给有个叫左宝贵的大地主家扛长活。至于啥时候进的山,为啥进的山就不知道了,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,就是和水泊梁山没有关系。大伯虽然对祖先的事不甚了解,对左宝贵家可是念念不忘,这左宝贵据说还是个人物,因为打仗立了功,皇上赏钱赏地,老家那个村子原来叫王庄,自从归了左家后人们又称左家王庄。后来左宝贵去朝鲜打仗,最终死在朝鲜,为国捐躯。大伯说老左家可好了,逢年过节总给我们做新衣裳。大伯还让我找一找左宝贵的墓地,有机会去拜一拜。听了这些我心里不是滋味。一方面叹大伯的纯朴,同时也明白了,我们老梁家为什么没有家谱。
有个蒋姓先生曾对我讲过,说他们蒋家的和毛家的几千年前是一家,几千年后,一家里的人明火执仗的干起来了,不知是真是假。
最近修家谱的很多。这些在解放初期都是当做“四旧”被批判的。当时的政府有急于打破旧中国建立新中国的冲动和激情,对许多传统思想和行为方式多予以否定,处理方式也偏于简单粗暴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革开放,人们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多了,对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了解多了,人们开始渐渐的觉得,中国人的根基还应该是中国的传统文化,尽管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一些片面和不成熟的东西,有些甚至是糟粕,这些我们应该报以宽容的态度,同时许多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还有待于我们与时俱进的去挖掘弘扬。其实修修家谱,询询根问问祖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。
我们梁姓中有个著名的学者叫梁漱溟。虽然五百年前我们不是一家,几千年前是否是一家也没考证过,但他的某些观点我是认同的。他说中国社会的传统是以宗族为中心的,这和西方社会不同,西方社会经过思想启蒙和文艺复兴之后是以个人为中心的。按照主次顺序,西方社会是个人→集团→国家,中国传统社会是宗族→集团→天下。我很佩服这个分析。的确,在古代中国是不讲什么个人的,个人的发展有赖于宗族,个人的成就是为了光宗耀祖,衣锦还乡。一荣俱荣。一损俱损。而且中国古人国家的观念不强,“天下”也是宗族的所谓“家天下”。汉朝的天下是老刘家的、唐朝的天下是老李家的、宋朝的天下是老赵家的、明朝的天下是老朱家的。皇家的姓即所谓的国姓,一般老百姓是不能随便用的,个人或宗族最荣耀的事情恐怕就是被赐为国姓。而随着朝代的更替,世事的变迁,过去朝代国姓的避讳消失了,一般老百姓也可以用过去的国姓了,过去的国姓也就真正成为“老百姓”了,而且一般都成了老百姓中的大姓。现在我们的语言中经常还有这样的话,在批评或讽刺某人时说“你忘了你姓什么了吧”。既然宗族观念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如此重要,现世社会人们重修家谱就不足为奇了。
我觉得,中国人是最重视姓氏的民族。历史成因较为复杂,其中主要的因素大概是确认血缘关系,传宗接代;还有就是以姓氏确认亲疏,并与外界发生社会关系。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淡化,但与其他民族相比这种意识还是要强一些。世界上有许多民族是把名字放在前面姓氏放在后面,而且后代随父姓或随母姓较为随意。而按照中国的传统,若是招个养老女婿,生个孩子随母姓是个极其重要的事情。最有意思的是日本人。据说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前只有少数贵族有姓氏,明治维新以后为了国家征税方便才让全国老百姓取姓氏。而且由于时间仓促所取的姓氏五花八门,其中主要是以自家周边的环境或所从事的职业为姓,例如:田中、山本、松下、山口、渡边、桥下、井上、小林、山田、木村等;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奇怪的姓氏,例如:猪股、鸭脚、牛尾、鬼头、小鸟游、三条、我孙子、早乙女、犬养、御便所等,非常有意思。这些姓氏与中国人的姓氏的功能不一样,而且我认为也没修家谱的必要。
前段时间电视里播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节目,说是河北山东交界某县的武姓家族修家谱,据考证该武氏家族古上自山西一带移民而来,老武家确有过武松这个人,非但如此,更有武氏大郎,娶妻确是潘氏。只不过,根据出土的武大郎的小腿骨分析,此大郎系身长一点八米以上的壮汉。而且该武大与潘氏夫妇恩爱白头,寿终正寝。并非水浒金瓶梅描述的那样。不知老武家当时咋得罪施耐庵了,至于下此狠笔。最有意思的是施家的后代还特地登门谢罪,代先人受过,对先人给老武家的声誉造成的损失深表歉意,最后老武家和老施家尽弃前嫌,永结于好。
看来,作家写作中,在塑造人物时,给人物,特别是反面人物取姓命名要慎之又慎,搞不好就要得罪人或闹出误会。依我看,如果文艺作品中的反面人物如果取姓张、王、李、赵、刘等大姓问题不大,如果取姓梁,我看了后有可能不舒服,这是玩笑话。中国有句俗话“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”。既然是老百姓,各个姓氏的人成千上万,我们没有必要对文艺作品中姓何名谁过于在意。
由此,我想到了老舍作品《茶馆》中的“刘麻子”和“唐铁嘴”。这两个人物是《茶馆》众多成功艺术形象中的两个。老舍先生给艺术形象命名是时是如何考虑的我不知道,但按我的猜测,一是为了契合毛泽东的“秦皇汉武略疏文采,唐宗宋祖稍逊风骚”,或者只是叫着顺嘴。老舍先生姓舒,如果叫着顺嘴,起名叫“舒麻子”或“舒铁嘴”,依老舍先生的性格,我估计也下得去笔。我没有老舍先生的才情,如果有,我给类似的艺术形象取名“梁麻子”或“梁铁嘴”也未尝不可。
二○一二年四月十五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