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»

“京片子”

频道: 标签: 时间:2014年05月07日 浏览:2667次 评论:0条

北京土话,北京人自称“京片子”。外地人一般不大懂“京片子”是咋回事,都觉得是普通话。就象我听广东话、广西话、海南话觉得没啥区别;听四川话、湖北话、湖南话、贵州话、云南话也觉得差不多,其实他们之间知道差别大着呢!

“京片子”一般是指北京胡同的土话,大概是满族人的满语和北京话结合形成的。这方面我是外行,还需语言学家来详细解释。曾经有一段时间“京片子”有点贬义的意思,近些年由于时兴地方特色,“京片子”确实很有味道,很有趣。成了绝对的褒义词。

我这一代出生的人应该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生的第一代“新北京人”。所谓“新北京人”是指1949年后,原籍不在北京而迁入北京的人,父母那一代都不是北京本地人。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我家住在北京南城某地的大杂院内,那一带有十几个街区,我所居住的大杂院有十几户人家,我印象中没有一家北京本地人,全部是从外地迁入北京的。后来我想到,之所以住在大杂院里是因为,我们的父母大都是基层群众,或是工人,或是政府部门的普通办事员,没有高级领导。后来我发现我所居住的街区的第二代,也就是我这一代“新北京人”全是标准的普通话,很少有“京片子”味儿。我记得我从小到上大学没下馆子吃过饭,而且我认为我们那个街区,那一代人大概都没有。我记得小的时候我们那片街区只有一家粮店、一个菜店、一个副食店、一家理发店,没有饭馆。虽然我小的时候母亲经常带我去天桥、珠市口、前门、大栅栏儿卖一些布料或生活用品(南城人买东西一般都去这些地方),但我父母是山东人对北京烤鸭和北京小吃没有概念。仔细一想令人惊诧,那可就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啊!

长大后参加工作,接触了很多北京人,其中很多人满口“京片子”。再一问父母或上几辈竟然是南方人。我记得我第一次吃炒肝儿、喝豆汁儿,是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带我去大栅栏儿鲜鱼胡同吃的,他的父母是浙江人,迁来北京是因为祖父是旧上海某银行的职员,平时工资都是发金条,有钱了在北京胡同买了房子。据说解放后把金条都上交政府了。

细细一想也觉得有意思,大概是清朝以来除了满清贵族,八旗子弟,到北京做官经商的人来自全国各地,有不少南方人,有了钱在胡同买四合院,或是做官后官府分配房子大都是东西城胡同的四合院,或者1949年进京的高级干部也都住在东西城的胡同四合院。所以北京有“东城富、西城贵、南城穷、北城贱”的说法。而东、西城这些“富、贵”都与老北京的胡同居民居住在一起,而老北京胡同的居民大都是满嘴“京片子”。所以不管是从哪迁入北京胡同居住的,第二代或后几代大都是“京片子”。
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